懺悔與報恩

簡繁轉換 - 繁體

林鈺堂


人際關係,恩恩怨怨,錯綜複雜。如何方得不陷糾纏,導致祥和,更進而提昇為慈悲之修習及應用?與其責人,莫若盡己。責人罕遇能受,徒增對立,無濟於事,而埋下心結,令彼此皆長久痛苦。盡己則可保祥和與心安,將來機緣演變,或可「撥雲見日」,開創新局。

盡己有自處與對人兩方面。

自處之道,與其自是、自傲、自誇,莫若虛懷反省,自察己失,方能改進,以致安怡恬靜,故以「懺悔」為先、為重。

對人之道,與其記嫌、怨憤、羨嫉,不如修德止怨,感恩圖報,庶幾不落牽扯,心清神寧,而得以積極行益,故以「報恩」為要、為優。

一、懺悔

懺悔一事,有好幾個層面,依序述之。

甲、知過

懺過先要知非,但是隨著時地、境遇的不同,當以何種標準來判定,其中心行及處境的考量又如何,都是複雜而難以抉擇的。因此,我建議由「心安」及「了解無知」來下手。吾人行徑,若自覺心中難安,則必有不妥之處或對不起他人之方面,當省察其緣由,而加檢點。吾人錯失往往難以自覺,或屬無心之過,因此欲謀彌補,不應止於已知之過錯,而是要存心兼及未能覺知之過失。見人過失易,自察不端難。唯有不偏於自以為是,經常虛心處世,反省行徑,才能知過。

乙、認錯

知過不見得就願認錯。有心進修者應勇於承擔;即使未必當眾發露,至少要自認不對。這一步也是練習面對真實,而不迷滯於自己粉飾的假象之中。

丙、願改

認錯之餘,需要懇切尋求彌補之道、改善之方,並且自願不再犯下同樣或類似的過失。這就包括了長久境遇遷變中的種種考驗,以及砥礪志節的恆毅。

丁、修懺

修補過失,除了實行一般世間的補償之道,最好能藉佛法中的「修懺」來使之提昇以臻圓滿。世間法皆極有限。過失所致的遺憾也往往追悔不及,無可彌補。更何況無論如何報償,也難達公平,反而衍生恩怨之計較與糾纏。人生苦短,又如何能對以往種種失誤,一一謀求補救?佛法之修持皆著眼於蘊含十方三世之無限法界,並普為一切眾生之一切業障祈求解脫。因此,於修法中即已包括所有知或不知之個人業障,加以消解。修習任一法門,而迴向於懺悔,即成「修懺」。專為懺悔而設,亦有多種修法。一般人可依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〉,自修拜懺。該文見《大藏經》中,或拙作《蘭香集》內。

二、報恩

報恩亦有好幾層面,循序言之。

甲、知恩

世間習於平順之常態,往往忽略了在無事之中隱含的眾生恩,亦即大眾之慈善、和平、守規矩。一般人偶爾獲利,即以得佔便宜為喜;一遇困難,則頓忘曾領之恩惠。因此而有自利掛帥、偷巧損人、忘恩負義、詐欺掠奪的事情不斷發生。要從此等可悲憫的局面超脫出來,先要能客觀地反省,並仔細體會:互相依存,必需有道德及規矩的維繫,而自願遵循。計較無益,徒增煩惱,因而選擇寬諒,從而得在清明的心地中,認知別人種種的恩德。

乙、念恩

知恩之後,一般自然心生感激。但是感激之情往往隨念即過,若遇到衝突,更可能被「置之度外」。因此,常念他人恩德是難能可貴的情操。先要能寬諒過失以保持清明的心地,並且有「見義忘利」的胸襟,才能培養常念他人恩德的品性。

丙、圖報

真摯念恩,自然想要有所回報。但是報恩亦不易;時移境遷,人物遞換,有時已不可能回報。養育救護,無以相當的報答。或親已成仇、恩人已淪為盜賊,無從報起,甚且若偏執回報,反而害之。人間之有限,難題之重重,有時真令人無路可擇。或恩人不需回報,不受答舉,又當如何?若眼界只限於世間,則很難有圓滿公正之處置,也難免更添糾纏。

丁、報答

基於以上的考量,除了一般世間的回報,在可能範圍內盡心竭力之外,更為殊勝而不為世間條件所限的,即以修持佛法及從事佛法服務來做為報答。這樣一來,不再限於個人之間的恩情,而是念及所有眾生的恩,而做無有時空界限的回報。所答報的則是一切有情慧命的長養,以及究竟徹底的離苦得樂。

三、融通

依上所述,盡己之自處與對人,當以修習「懺悔」及「報恩」為要務。更進而融通之,則知懺悔,能改過向善,不復辜負他人恩德,亦消極之報恩。欲報恩,但因自身罪業所繫,所有舉措皆可能牽累對方,則無從報起。因此,除非修懺以淨除罪業,則難以真正報恩。故知兩者實有不可分割之關連。尤有進者,兩者皆以佛法之修持及服務為圓滿之實行方法,因此可以修習及弘揚佛法圓融貫通兩者。於完全投入之佛法修行及服務中,懺一切眾生之一切業障,報一切眾生之一切恩德。不但超越了個人業報及彼此恩怨輪迴的範圍,更成為使全體向上提昇,使生命充滿光熱的積極貢獻!

 

二○○一年二月八日
養和齋   於加州


[Home][Back to list][Repentance and Rewar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