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念佛的因、道、果

簡繁轉換 - 繁體

開示及校訂:林鈺堂上師
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七日
講於巴利文打佛教會
筆錄:賴南居士
校閱:弟子疾呼、弟子曉艷

一切發展很快的社會裡,不但有很多煩惱,而且壓力也很大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在社會裡有政治、經濟、治安種種的問題;個人有健康的問題、有心理的問題——快樂不快樂;家庭有家庭的問題——父母、子女、教育種種問題。但是,這些問題要解決的話,我們來想一想,有沒有可能只靠著制定幾個規則,或者說我們靠警察來維持治安。那麼,整個社會的治安真的只靠少數的警察就能維持嗎?事實上是不可能啊!我們平常能過著安定的日子,主要是人與人間有一個互相信賴,有一個公德心;這些才是真正維持社會在安定中進步的力量。但是,在遇到私人問題時,我們要怎樣決定到底是公道要緊,還是個人的利益要緊?比方說,有些人在學生的時代呢,他學佛就很努力,因為他當時只有學校的功課,也沒有生活的負擔。但是,一旦他到了社會上呢,就好像覺得他以前那一套太幼稚了,不知道實際是怎麼樣,所以都放棄掉了。那到底是以前比較對呢?還是現在進了社會這樣想比較對呢?其實,要找到這種答案,若只看目前,有時候是看不清楚的。就目前來看,只有這一個位置,只有這一筆交易,誰得到就是誰的。那麼,答案很明顯——誰贏得就是誰的;甚至說「不擇手段」。但是呢,你若長遠來看呢,就是說,如果你這樣做人下去,你真正得到什麼?你不管有多少財產,事業上多麼顯赫,你心裡有沒有平安、有沒有快樂?人家遇到你,是怕你呢,是有求於你呢,還是喜歡你?這就是說,你要怎麼樣過這一生,是很根本的問題。

而且另外一點呢,在佛法上,佛、菩薩教我們基本一個就是要看「無常」;就是說世間這一切並不可靠——你現在很努力賺的,也可以一把火就燒掉了。特別是,有些事是不可以避免的——我們人都漸漸會老,難免會生病,那麼一定會死。而且,我們若到墳場去走一走,你看一看,通常墓碑上是兩個日子,一個是生日,一個是死日;有的卻是只有一個日子——生出來那一天就是死日。你看那個年紀——你現在做的計劃都是說,等我老了怎麼樣、等我老了怎麼樣;可是你到那裡一看,咦,比我年輕的,怎麼就有這麼多已經在這裡了!所以我們現在打「如意算盤」啊!你如果只以為說啊,一定是可以活到老——其實都沒有人會知道還會活多久,可是你自覺得還會活很久;這樣做呢,你是只看到一邊;你的這個打算並不是很健全的打算。你應該也從另一邊來看,就是說,萬一不能像你如意算盤那樣,那麼久才結束;要是忽然死了,甚至說要是今天遇到車禍,那要怎麼辦呢?

那麼,這樣子想的時候,並不是要我們害怕,而是要我們想說,假定我們已到那個時候,反過來我們要看的是什麼?就是說,這一生到底我得到什麼?所有我們通常在爭取的,到時沒有一樣可以帶過去。到時候呢,你是很孤單,也沒有人能取代你;不管多愛你的人啊,不能替你死、不能替你病。那麼,到那時候,唯一使你心裡能夠安詳過去的,是你這一生怎樣做一個人,是你這一生有沒有為別人犧牲、有沒有愛心。只有這個東西是你到時候安定的力量,是你這一生別人會懷念你的地方。其他的,不管你多麼顯耀,只是你個人自以為了不起,別人並不放在心裡。所以從「無常」這邊來看的話,我們就要知道做人上應該怎樣才好。

即使我們瞭解到做人應該要有愛心來做一個人,要是遇到現實的利害關頭,就是一種考驗了——我們很難說把自己的私心放下,把別人的利害放在自己的利害前面。而且呢,如果還沒有得到這樣的覺悟,我們這個已經一輩子——從小到大,什麼事情都想著「我怎樣、我怎樣」,不然就是說,「我的家人啊、我的朋友啊!」——繞著自己,這樣一直想著;這種習慣,也不是一下子能夠打破的。你今天聽我這樣講,也許想個一分鐘,「要好好做人」。可是下一分鐘呢,習慣又是——我跟誰怎樣啊、那件事怎麼樣啊——又是這樣計較啊、糾纏啊;又來了,你也擺脫不了。特別是這些煩惱,它對我們不只是心靈上的騷擾,使我們心裡不能夠有清明,而且有時候嚴重起來,甚至有的人工作緊張啊,變成胃痛、頭痛、心臟病;就是說,不只是影響你的心理,而且嚴重地影響我們的生理。

要生理上好,我們都知道需要吃有營養的食物,需要做一些體操、做一些運動,來維持身體健康。心靈上也一樣,我們需要「吃好東西」,做心靈的體操,才能夠維持心靈的清明。那麼,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我們從煩惱裡出來,又使我們維持心理的健康呢?有的;佛、菩薩教我們一個方法。這個方法就是說,你要養成「念佛」的習慣,常常在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」;為什麼呢?因為你們想想看,你平常這個煩惱啊,並沒有辦法說,「我現在不要煩惱」,就不煩惱了——沒有人有辦法說停就停。你說,「哎呀,我實在都睡不著了;太糟糕了,不理你了。」這還是因為在理它,才需要說「不理它」;對不對?就是你跑不出來。但是呢,佛、菩薩給我們一個方法說,「阿彌陀佛」這個佛的名字啊,跟世間這些煩惱完全沒有關連;那麼,你要是肯練習來念它呢,那麼你慢慢會從這些煩惱出來。

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力只有這樣多,但是你一輩子就只想「自己」,已經成了習慣;所有的心力,不管有事沒事,只在自己的事上纏繞著;你沒有辦法抽出力量來做別的事——只要跟自己沒有關係,你就沒有興趣了。你整天在想自己的事情——今天天氣很好啊,花很美麗呀,風很柔和呀,你有時候都不覺察。你只知道說,我這件事還沒有解決、那件事還沒解決,這個怎麼辦、那個怎麼辦?這樣子過一輩子,有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連天然、自然可以享受的東西,你也享受不到;你吃飯也覺得沒味道,因為你太煩惱了。

但是呢,你現在如果肯開始照著佛、菩薩講的,這樣慢慢養成「念佛」的習慣的話,會有什麼好處呢?因為佛號是跟我們原來這套——「我、我、我……」的這套,老是想自己的,沒關係,所以你開始要念呢,很困難;又忘記了佛號。所以念的方法很單純,只是照顧著佛號;有別的念頭來,不去管它——你才念一聲,還沒念第二聲呢,已經又想起別的事來了。但是遇到這種情況,你不要想說,哦,這個俗念討厭呀、什麼,因為這樣子又忘記了佛號。所以念的方法很單純,只是照顧著佛號;有別的念頭來,不去管它。你就只要記得,接著第二句還是佛號,而不管心裡有沒有雜念,什麼都不管;你心裡只有四個字——「阿彌陀佛」,設法這樣接下去。

開始是不容易啊!但是你要是肯試的話,而且最好你每天選一個時間,比方說,早上如果六點起來到六點半,別人都還在睡覺,沒有人會吵你;那麼每天就找一個一定的時間,你自己定一個數目來念。開始的人啊,念五圈念珠或十圈念珠;並不是一定要有念珠。但是我們如果沒有這個幫助的話,有時我們今天念一念,心裡又想東想西;明天又念一念,想東想西;後天一忙,就算了;結果你就很難養成習慣。但是,你要是用念珠呢,好像我有一個功課嘛,我規定自己至少每天要念五圈呀,那我每天至少有五百囉,我念十圈就有一千囉;就算心裡還是亂七八糟,至少數字上有做到。

如果你肯老老實實這樣做的話,做久了,特別是在你平常一定時間做的功課之外,你要是沒有事,就馬上心中念佛——哦,現在馬路上塞車了;塞車怎麼辦呢?等著塞車,就念佛了。哦,現在要沖涼了;沖涼怎麼辦呢?就念佛了——沖涼並不需想別的東西。現在吃完飯,要洗碗了;幹什麼呀?就是念佛呀。就是說儘量利用所有的時間——上廁所也可以,佛沒有嫌你髒呀。祂是像父母一樣,不會嫌孩子是髒的。

那麼,你所有的時間,只要能想到,你就利用來念佛的話,過一陣子你會發現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說同樣遇到一個情況啊,以前你為這個事情,就很生氣呀、很傷心呀、很不安呀;唉,現在遇到了,你為什麼較好一點?這就是在不知不覺中,因為你不斷練習「念佛」的結果。你原來的心力以前都在自己煩惱那邊,所以看來雖然沒有事呢,其實你揹著一大堆煩惱,是很可憐的一個人啊!一個苦力呀!每天就是自己的包袱這樣揹著。但是你現在每天這樣練習「念佛」,你的心力有一些就轉移過來了。

你這個人比如說只能揹一百斤,如果有十斤的力量被轉過來的時候,那就表示什麼?那原來揹的九十九斤,剩八十九斤了。所以不知不覺中煩惱比較輕了。那麼你想想看:以前你揹的煩惱如果是九十九斤,人家只要再加兩斤,超過你能夠揹的一百斤,你就要這麼傷心、這麼生氣、這麼難過。但是現在呢,由於念佛的關係,你這個煩惱只剩下八十九斤,你再來兩斤,就還不會那麼難過呀!所以這個是很有道理的,完全是你的力量用在哪裡的結果。不止是這樣啊;你要是好好地念——我自己的經驗是,那時候開始念,我就一天專心地念差不多一萬多聲佛號。這樣念三個月,不但是我剛才講的心理上得到安定,生理上也覺得肩膀開始鬆起來了。依照到現在我念的過程,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一層、一層地鬆掉——那種的過程是你想不到的。比方說,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動一動自己的頭,你會覺得你的腦子是整個一團的,並沒有辦法感覺腦子裡面。但是我修的結果,它慢慢鬆;鬆到後來,腦子裡也鬆掉,就可以感覺腦子裡面——這是沒有鬆過的人講不出來的。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原來在緊張呢?是要等鬆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緊張的。我現在跟你講這些體驗,你若希望真正有這個體驗,就要好好念佛,那麼你慢慢地可以得到這個好處。那麼,剛剛講的只是基本上說明為什麼我們要念佛。

佛法裡有其他修行的方法。但是你要考慮到,我們一般來講,各人有各人在社會的責任;也沒有幾個人能一下子瞭解佛法,到了說我世間的事可以放得下的程度。在這種情況下,你如果要修——其實嚴格說,要修禪宗、密宗,都是差不多要完全能放下世間的人修進去,將來才能有一點結果。那你如果說是「習定」呢,有時候看起來好像人人都可以做,但是你如果仔細研究佛、菩薩的教導——你看祂講那個「八正道」的時候,祂把「正定」放在最後面;也就是說前面你要先學會佛、菩薩的教導,說「正見」呀,然後「正思維」;你自己想事情都已能照著佛法的道理來想,以服務、利他為重點,而不是以自私為重點。然後是正語、正業、正命;那是你這個人的行為已守規距,做的職業都合佛、菩薩的教導,種種的改善,外面的言行已經都調和——這個人也裡外都一致了。這樣的情況下呢,佛、菩薩才說,「這樣你就習定吧。」這時候,習定是做心裡很微細的調練,那時候才有辦法處理心內的執著及煩惱。

你如果外面的全部都還沒有調好,忽然就要去處理這些心裡微細的問題;一時看,是有好處——以前不懂得習定修行,現在調心當然是好。但是長遠下去,有時是要出問題。比方說,你心裡有一些問題,這個衝突還沒有調解,自己還不能解開;那麼你還沒有習定的時候,你心的力量不強,因此衝突並不大。但是你要是經過練習,專心的力量變大了,那你那個衝突便很厲害。所以呢,那種情況下,有時候反倒出的問題比較大。

那麼,如果我們選修「念佛」,這樣呢,即使你不是去習定,只要你做的功夫深了,你慢慢也會像進入「禪定」那樣的。因為你要知道,所謂「定」,就是說能夠專心,其實是我們本有的能力呀;只是因為我們煩惱多了,就沒有辦法克服,便沒有辦法專心,所以才說你得來「習定」。但是現在要是你肯念佛,念久了,你就能在心裡很少有世間的煩惱,而是一個純粹的佛號的念頭;慢慢地,你的天真就會恢復。你的天真恢復的時候,本有的「定」的能力也會出來的。所以,這是一條穩當的路。那麼到這裡呢,是講的為什麼要念佛?為什麼要選修「念佛」?因為這是安穩的路——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走的路。

再來講的是「念佛」的方法。基本上就是我剛剛講過的:其他的都不管,只注意著佛號,接著還是佛號。雜念是一定會有,但是有的時候,你不要理它——隨它來、隨它去;有雜念你也不後悔,沒雜念你也不高興,你就是佛號跟著佛號,一直下去。然後,另外一個方法很重要,就是唱佛號的歌,像〈五會念佛〉。唱的為什麼很重要呢?因為我們如果只是這樣念呢,雖是修很久了,佛號還是不容易進到你的深心裡去。但是你如果用唱歌呢?因為一唱的時候,氣就從裡面來,很容易深深地進入你的心裡。而且你唱的時候,容易連感情也融入,所以「唱佛」很重要。

特別是有時候家裡的老人不一定能勸他念佛呀!他比方說,有的已經老憨顛,已經什麼都不知道了,你要怎樣幫助他?或者說,這個小孩子,你打他,他也不念佛呀;但是你只放那音樂呢,不知不覺呢,這個念佛的音樂就進入他的心,他就自然地唱起來「阿彌陀佛……」;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
那麼,說到關於念佛的果,主要是強調說,這個方法佛主要是要教我們什麼?祂覺悟到的是說,本來我們人,長大的話,身體是有限的;但是這心靈上的成長,是一個無限的事情,而且是本來無限。但是我們生出來以後,被生長的環境、所受的教育、所經過的遭遇,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,各人有各人一套的偏執——他以為這樣才對,其實由別的文化看來,不一定要這樣呀;他以為說只有這樣才好呀,其實別的人脾氣不一樣時,那樣也可以呀。每個人都有一個定型,已經被這個定型套住了,所以不得自在;所以隨時遇到什麼,就批評來批評去,嫌東嫌西,要好要壞。

佛、菩薩從修行中領悟到,這些其實是後天得到的。你要是能夠回到本來的純真的話,我們心靈的成長是無限的,而且這種無限甚至是超出時間、空間的限制。那麼,這樣講是很玄囉,但是我們可以瞭解的是什麼?因為我們實修的人,修久了,請我們祈禱的人雖在很遠的地方,我只坐在自己的家裡給他念,為什麼他那邊有結果,事情轉好了?如果你不瞭解這個道理,你覺得這種事是莫明其妙。但其實從佛、菩薩那邊看,這些其實是本能——我們大家是連在一起的,是不可分的一體——在精神上是這樣。其實,就是在整個世間的事情上,我們在地球上因為科技的發展,大家的訊息傳達這麼快,交通這麼方便,也是慢慢覺得世界真的是連在一起。

在種種方面,你說環保呀、你說這個人的繁殖問題、人口過多問題,都是整個地球的問題,不可能說有哪個地方,我們只要弄好它,就好了。當然你也需要從自己做起,但是呢,這種整個大家連在一起的情形,大家可以體會到。在精神上,「大家是一體」的體會,就靠你修了。你修久了,你這個私心弱的時候,你才能看到,哦,其實我們每個人一樣,都是一個「有情」——知道苦,也知道快樂,希望快樂的。然後,都是一樣免不了一死,都是有老、有病。那麼在這種情況下,有什麼好爭的?爭來爭去,到底是為誰?你能吃多少、能穿多少、能用多少?但是,你要是做事業努力得來的,你懂得拿來幫助別人,就是你哪一天不得不走,還是有一個愛留在人間——人家會懷念你;那麼你雖然死了,也還是跟在這裡一樣。

你要是現在活著,只知道怎麼樣去剝削人家、怎樣去用你好一點的頭腦欺侮人家,有誰會喜歡你呢?而且你這樣子做出來的榜樣,你以為你的子女會孝順你嗎?你給他弄更多,他到時候看的只是你給他多少錢呀——已經忘記說人是怎麼一回事了。所以,要看清楚要怎樣做,才是對自己和對整個社會都是好的。

特別是當我們修久了,比較超出這個限制——像我們有時候給人家超渡,會看到那個已經過去的人——有的是認識的,有的是不認識的,完全不認識的也會出來。那麼,你要是知道有這個事的話,那麼你就知道我們苦也不是只有苦這輩子,快樂也不只有快樂這一輩子,後面還有沒完沒了的。就算這輩子很幸福、很快樂,你要怎樣才能保證每一輩子都是這樣子?所以唯一能夠保證的,佛、菩薩的教導就是說,你要能超出這些只是為個人的。

只要有私心,你就永遠在這高高低低裡面。因為只要對你有利,你就快樂;對你沒有利,就不快樂。但是你的心要是能從這裡解脫出來的話,你就能看到眾生是同樣的命運;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儘量互助互愛。那麼,雖然和以往一樣是養自己幾個小孩呢,你就不要想說因為是我的,所以我才要照顧他們;你就想成說,我是社會的一份子,這些人是剛生出來的,要是我能教導他,使他懂得怎樣去服務、怎麼去愛人、怎樣念佛維持心裡的安寧的話,那麼這些人長大了呢,他永遠可以過快樂的一生,是社會的好的一份子。就是說你對自己的家人雖然還是一樣地照顧,但要把他們和別人平等看待。所以呢,有時候遇到雖然不是自己的小孩,只要能夠幫忙他,我便願意幫忙——也就是把私心的限制推開。

我們平常太習慣說,「這我管不到別人」;反正我做不到,所以也就不很關心。但是這樣子呢,你的愛心就漸漸枯萎了。若要改變這個,就要練習說,雖然是沒有關係的人,聽到說需要幫忙,我願意去幫助;或者說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做事、做生意,遇到客人,你不要說,你要甚麼,我就給你什麼,我只管賺了多少錢;不要只是這樣想。要想說這個人現在有什麼需要呀,那麼我這裡能給他甚麼是更好的服務。從服務來想,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孩子、自己的家人;有問題了,需要幫忙,我知道怎樣是最好的儘量幫忙他。如果能這樣子實際來做的話,那麼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快樂。世界是不可能一下子改變的,但是我們的心是唯一有辦法可以掌握的;所以要從「修心」做起。

此外,要減少對別人的批評。因為我們對別人的批評,往往只是自己的偏見、成見,而且你講他,他也不會改好;他不但不接受你,還要反駁。大家的時間只是花在我講你、你講我;結果你也沒變好,我也沒變好。所以要省力——要知道時間很寶貴,不要把時間花在這些上。凡事減少計較,願意容忍。這個「容忍」,不是只懂得讓人欺侮,那麼我要強忍自己;不是這樣!而是看到人生很短、很寶貴,時間很寶貴;那麼,世界很大,為什麼要在這樣一點小事上鬥?你現在鬥得很起勁——你去墳場走一圈;走一圈出來,你就覺得剛才那麼不成問題的,我為什麼要跟人鬥呢?生死這個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到的,解決了沒有?要有這樣的覺悟。

你要是這樣覺悟的話,世間並沒有什麼值得你去爭的。要是你肯練習「容忍」的話,開始練習當然是痛苦,因為已經習慣要這樣才可以、要那樣才可以。但是你要是容忍習慣了,將來你就會慢慢從你現在這個範圍突破出來——你就是真的長大了。到你長大了的時候,你回頭來看,你會覺得很快樂——以前痛苦的,其實只是小事嘛!

所以,在學佛的果位上來講呢,頭一方面就是說,要是你肯念佛,做人上也肯注意服務及容忍的話,你會不斷地成長,而且可以過很快樂的生活。而且你要知道,如果活到老的時候,你看每個人的臉,他這一輩子是煩惱的,還是快樂的,都清清楚楚地寫在臉上。你要是到那時候才來改,已經來不及了。你現在趕快找比你年紀大的人來看,那些有修的和沒修的,差別很大。所以呢,趁著我們還沒有到達那時候,早點醒悟。你這一輩子真正受用的是你心靈上過的是什麼日子。這些吃、穿方面能差多少呢?奢侈只是花很多錢而已,差不了多少;我們只要飽暖就好了。那麼到時候,你能活到老的話,你就是很快樂、很慈祥,能帶給別人溫暖的長者。

特別是到死的時候,為什麼死的時候會痛苦?因為生的時候沒有瞭解,只是自私自利,追逐名利,過著名利的奴隸的生活;結果心裡糾纏,身體也就一定緊張、糾纏。臨死的時候,神識要從身體解脫出來,就非常困難、非常痛苦;因為很多氣脈,多少年來扭曲或沒有通的,突然要開、要通,當然很痛、很痛。但是現在開始好好地念佛,它就在這念念的佛號裡面,一年一年念下去,身體的糾結也就慢慢鬆開了。鬆開的時候也會痛,但這種「分期付款」,總比到時「一次要付一百萬」好很多。而且這種痛,是由於把心調直了,好心使脈開來的痛;雖是痛,你自己會感覺到這是好的痛。就好像我們有傷口,你塗碘酒會不會痛?會痛;但你在塗碘酒時的痛和發炎時的痛不一樣,那是一種好的痛。

同樣道理,你念佛的時候慢慢鬆開,慢慢開;痛一下、癢一下,不是什麼問題。要是你早點把這些糾結都解開了,到死的時候,你看看,那些念佛念到往生的人、念佛念很久的人,人家說走了,可是身體還很柔軟,而且臉上很安詳。他那種走,是回到原來的天真,是一個自然的過程,沒有什麼痛苦,而且可以很安心地去。那家人看了也很安心呀——看到這樣子好。

你要是到時候很痛苦,你又從來沒有念過佛,那時你的煩惱要停也停不了;你能得一個好死嗎?就算死在床上,也不是好死呀,這是很痛苦的死呀。特別是,比方說,現在你最親愛的人要走了,我們能做什麼呢?就是醫生也只能醫「生」,不能醫「死」呀!到死的時候,還是得走呀。那個時候,唯一能做得到的是什麼?那就是說他本身有念佛,旁邊的人又能幫他念,那麼精神上的力量可以幫助他——幫助他減輕痛苦,幫助他早點得到佛、菩薩的接引。特別是,這是沒辦法講,當事者才知道,而當事者已經走了。但是我跟你講,其實是這樣:久修的人去念,跟沒修的在旁邊念,很不一樣。因為你念純熟了的,那個念起來,聽起來很舒服,而且會有力量傳過去。

所以你想幫人、想幫你的家人,你這一招若沒有學會,到時候你就成了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。所以每個人早一點看清,使家裡的人有定課,常常這樣念;不但是一生過得安穩,將來死的時候,死得很安詳,而且可以去到阿彌陀佛那裡。去到阿隬陀佛那裡,也不是自私啦——我自己去就好,管你們這邊痛苦;不是這樣!而是我們要一下子瞭解整個佛的道理,而且要一輩子修成,很不容易;所以,佛、菩薩很慈悲,祂說,「來吧,來這裡慢慢給你調教,到你行了,再回來世間幫助別的人。」這個意思。

以上這樣簡單地介紹為什麼念佛、念佛的方法,還有念佛的結果。希望你們聽了,要相信我為什麼肯這樣勸你。我把世間的事都放掉,從幾萬里外面飛來——飛機也是可能掉下去的啊。我們把家人放下,只有幾句真心話送給你們;你們要珍惜呀!那麼,現在你們如果有什麼問題,可以提出來討論。

問答

問一:林博士,請問一下,剛才您說死是痛苦的;那麼我來母親肚子裡投胎,那時刻是不是痛苦?

答:一般來講,投胎的時候是快樂,不過是迷的快樂。因為照佛法來講,你那時候是對你異性的父母發生一種執著——當你看到性交,覺得好像自己在做,那麼你就順著那種習慣,一時迷了,就投胎。所以是一時迷的快樂;不是永久的快樂,因為當你出生以後,你就一輩子有老、死等種種的煩惱。

問二:要是念佛,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下手?要不要注意觀想方面,或者簡單念就好了?

答:簡簡單單念。所謂「觀想」,基本上需要你的心先能專一。那麼你要檢討,你若念佛還不能專心,你其實還不到修「觀想」的時候,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簡簡單單地念佛。但是你這樣問,我想起來了——我剛剛講「念佛」的方法,應該補充一個說明。最好能夠怎麼樣呢?就是說,你每天不是有一個定課嗎?那你做這個定課,要念佛的時候,一開始先想你的爸爸在右邊,媽媽在左邊(不管他們還在不在,要這樣想),然後前面是你的親戚、眷屬、朋友,甚至要想到你前輩子的冤家,跟你有任何關係的人都在前面。然後你身後一圈、一圈環繞著是六道眾生——最需要你幫助的是地獄眾生,所以是第一圈;接下去是餓鬼道、畜生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天道等眾生。所有這些眾生都面向前面的空中。我們主修念佛的,想面前空中中間是阿彌陀佛,十方三世的佛、菩薩等聖眾都圍繞著他,看著我們。那你現在開始念佛呢,所有眾生也在念,諸佛、菩薩也在念。這樣子——佛、菩薩是慈悲嘛,和我們一起念,加持我們。這樣想過以後,你只要專心於你的佛號了,而不需要一直維持這些觀想。但是,你如果能每次開始時都這樣想,最後的迴向又是想到「願與一切眾生共成佛道」,那麼久而久之,你的心就比較容易漸漸地擴大去。

這裡我再補充一點,有關念佛的果位。剛剛吃飯時,一位佛友跟我講說,如果久修「念佛」,看到佛、菩薩來給授記、摩頂、加持、什麼呀,這樣是否表示證到什麼呢?你要瞭解,釋迦牟尼佛所證到的、希望我們真正得到的,是一個無限的。這個「無限」是什麼樣的呢?

慈悲也是無限——眾生都是一體,對眾生是無限的;所以,他如果有那個慈悲,他對每一個眾生都設法要去服務,而最徹底的服務是使他本人得到同樣的解脫。因為你若使一個人天天都吃得飽、穿得好,那樣子他就會快樂嗎?你看美國的年輕人,生活在很富裕的社會,可是免不了愛情的煩惱、吸毒的問題,什麼問題都有;可見富裕的環境不能保證會使人快樂。照顧人真地徹底,主要是他心裡怎麼樣,要使他也能瞭解這些道理,使他也能解脫。所以佛、菩薩的服務——比方說在《藥師經》裡講的,人有病,需要給他治療;人要衣服,需要給他;這些固然也要做,使他暫時離開目前一些苦;更根本的,你看藥師佛的大願,還是設法使他走上正道。佛法的愛是無限徹底的愛,所以對人的服務也一定是徹底的,最後一定要使它與修行連在一起。

那麼,佛、菩薩的智慧也是無限的。這種「無限的智慧」又是什麼樣呢?不執著。你看祂不是教我們「無常」嗎?一切東西都一直在變化,你為什麼要抓這個呢?佛說不要「著相」呀。我們為什麼會煩惱?因為在生活裡看到甚麼,就說這是這樣、這是那樣——一著相、一計較,就沒有一個完結。所以整個佛法是一種「沒有執著」,是解脫、是服務、是慈悲;而且這慈悲的服務,最後還是與幫助別人解脫有關。先要瞭解這樣。

瞭解了這樣以後,那麼回過頭來看我們提出的問題。比方我現在打坐,或者什麼時候忽然看到很好的情況,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我現在來講古時候淨土宗祖師的榜樣。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,他一生專心念佛,又拜佛,做了很多佛事,完全修行的一個出家人。他到死的時候才跟徒弟說,現在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,我這一生一共見過祂三次,連這一次是第四次。你看,他到要去的時候,才給後來的人講說是有這樣的事情呀——勉勵你。但是他並沒有說過,「哦,我見過阿彌陀佛了,我就是什麼果位,你們要對我怎麼樣了。這就是古代的祖師立下的榜樣;這就是因為他們通達佛法「不著相」的道理。

你看到了,也有可能是邪魔變的;就算是真的佛來呢,你若變成整天在這裡講這個事囉,自執於「我是什麼、我是怎樣」,也是不合佛法,不得解脫的。《金剛經》裡為什麼要說「如果羅漢心裡說他自己是羅漢,他就不是羅漢」?就是因為你如果還有那個執著,那你跟一個人說自己漂亮,天天對著鏡子看,有什麼差別呢?你還是在「著相」。這是精神上的一種相,沒有什麼好執著的。你要是真懂得佛所教的是「無執」,事情要任它過去、過去;要是著相,就糟糕了。你要是修「念佛」的,在念佛時如果看到了佛,你還是不理祂,還是繼續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」。這樣的話,不管他是真的或假的,對你都是好呀;對不對? 

要是你停留在這裡了——我現在這樣子,有些神通了,我就應該慈悲、服務呀,我就來給別人解決疑難呀,我就來替你做什麼、做什麼。這個地方又有兩層了:一層是,你如果是以這種方便——我可以為你念一些經咒,解決問題——以這種方便幫助那個人好好去進修,讓他知道佛、菩薩的事情不是像一般人想的,只是嘴裡念念有什麼用呀,念念也有結果呀。但是,另一層是,你還要負責開導說,不要迷在這裡——迷在能解決問題這件事上。不然的話,大家都只說這件事也找你,那件事也找你;找來找去,都只注意眼前這些事情,而把「生死輪迴」的大事情忘掉了。這樣你就錯了;即使你好心要練習服務,你也是走錯路。

這些事情只能偶爾做,不是完全不能做;但是做了的目的是利用這機會,增加別人對佛法的信心,終究還是要他自己去念佛、去修習解脫,而不是要他來迷我,不是要他來做我的徒弟——要來跟我去做什麼,要來供養我才行,那就都錯了。所以,這個事情這樣講的話,大家不管你是哪一位了,不管你是在那裡想要渡人,還是那些去跟隨他的人,就要自己檢討一下,自己反省自己做的,跟徹底的佛、菩薩的智悲有什麼關係,跟我們的生死大事有沒有關係,究竟不究竟?

你如果不迷這些境界,念佛雖然是枯燥的,等將來你真正得到受用,就是這些糾纏的心結,以及身體的纏縛都解開之後,你才知道真正是很好的。不要泥著於一時看到什麼、看到什麼。特別是有時候看到這些還是不正確的,因為很多只是他一習定,那定力的結果,有境界出現,但是他本身對一些佛理並沒有徹底的了悟。

問三:有人勸我念藥師佛的聖號,他說念了我們有病痛可以消除,而且他們有實例跟我講。現在我要問,這是確實有這回事,還是另有解釋?

答:頭一點,就是說,念佛不是限定於念「藥師佛」,也可以念「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、觀世音菩薩……」;因為基本的道理都是一樣——他們所證悟的都是無限。你要是分得出來,這是藥師佛,這是阿彌陀佛,那祂就不是無限了。但是我們為什麼又分祂們一尊、一尊呢?我們是根據祂們開始修行所發的願不一樣,走過的修途不一樣,為了紀念這些而說這一尊叫「藥師佛」,那一尊叫「阿彌陀佛」;基本上祂們都是一樣,都是一體。至於念佛可以消業,這是千真萬確的。但是它有兩層的道理:一層就是說,你自己念佛,你的心地就清淨了;你自己清淨了,你的業就減輕了。另一層呢,祂真地是一個超越我們層次的一個力量,你如果對祂有信心的時候,你念祂,是把心打開,至少你對祂有幾分信心,那麼那個力量是可能進來的。我這樣講也不只是依據理論,而是真地實修、有過經驗的。就是說,像我有時候閉關較長一點,那麼閉關要完,將出來的前一個晚上——通常都是在快要出來的前一個晚上,佛、菩薩會給你一個獎勵一樣的加持。加持來的時候,是忽然有一股力量把你全身籠罩住,你暫時覺得身子都不存在,然後那力量又消失了。是真的有這個東西;但是你若修不到那種程度,你沒有辦法直接感覺。佛對我們大家的加持是平等的,無時無刻間斷的,只是我們的業障、煩惱越多,領受加持的阻障就越大,所以各人感受不一樣。那麼,當你專誠念佛的那一刻,你就能夠心裡較純潔,你就比較能夠領受祂的加持。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;而且這也不是說只依據我有感覺到一股力量,因為我們還替人家祈禱,有很多、很多的實例,使我們知道連世間的事情都會受佛力影響的。

問四:這是我一個私揣的問題;請問一下,林博士你為什麼不留在臺灣,而選擇僑居在美國?是否想提高你個人的知名度?

答:不是、不是。因為陳上師以前在印度閉關的時候,他去印度先到菩提伽亞去朝佛,當時佛在夢中對他說,「你將來會帶我到美國去。」陳上師說,「哪有這回事呀!當然是你帶我去,哪會是我帶你去呢?」佛說,「你將來就會知道。」所以那時候佛就跟他講,將來要到美國去。後來他在那兒閉關二十五年,很多地方的人要請他去——日本也有、香港也有,不知道是丹麥或瑞典那裡,也都有人要請;但後來那些地方都沒有辦成功,只有美國辦成功。而且美國的人找他去以前,他又在夢裡看到海龍王來給他下跪說,請他去美國弘法。所以就是佛、菩薩派去美國的。

我是繼承他的事業,本來就想說應該留在美國。當我一得到美國的居留權的時候,一九九零年時,我先去尼泊爾及印度朝佛。朝佛結束,我也順道回去臺灣看父母。那時也有天語說,「你如果留在美國會比在臺灣將來影響更大一點」,所以也等於勸我要留在美國。此外,也有其他夢兆說要留在美國;所以我是為了法務而留在美國。我並沒有考慮到「知名度」。

問五:林博士,你可以介紹一下關於〈五會念佛〉嗎?

答:可以。關於〈五會念佛〉我有出一本簡介的小冊子,中、英文都有;也有出單張的說明,跟錄音帶一起贈人。它的起源是一位祖師叫「法照法師」的,是淨土宗的第四祖。他在五台山修行,在「定」裡去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淨土。他在淨土聽到念佛的音樂。阿彌陀佛告訴他,「這種用音樂來念佛的方法,是在末法時代普渡眾生的好方法,所以你回去要傳。」因此,從唐朝開始就有這個方法。

可惜這個樂譜完全失傳。後來到了民國時候,有一位觀本法師,他本來是前清的舉人,後來出家,他又是很懂音樂的。他就從日本的《大藏經》裡找到有關的記載,然後依之自己譜曲子出來;而且那時他們就已灌製唱片。後來到臺灣去,因戰亂也沒有人有此曲譜,靠一些居士們記得的唱出來。現在是很流行。

現在一般流通的〈五會念佛〉,前面有個〈讚佛偈〉,後面有一個〈迴向〉,這整個的編排是適合做早、晚課。我就想說,我們要做功夫,整天要念佛;或者有人要往生了,那時候重點是要念佛——不需要念了一陣子,又來個〈迴向〉,又來個〈讚佛偈〉,好像打斷了佛號;所以我就只轉錄「念佛號」的部分,錄成一個九十分鐘的錄音帶,這樣就可以一直在念佛號。

這個「唱佛」的方法,我自己學時,覺得我以前雖已念了幾百萬佛號,但因我是「理智決定念佛」,比起「唱佛」,我覺得唱佛時情感較容易融入,佛號容易進入心中,所以我很重視及提倡「唱佛」。

問六:請林博士開示一下,我想問關於在佛教的觀點上,「生」與「死」的真正差別在哪裡?到死的時候,我們真正要掌握的,除了念佛以外,又是什麼?

答:從佛法的觀點來講,你如果還沒有得到解脫,「生」和「死」差不多,只是在輪迴中——不是苦,就是樂;不是樂,就是苦;就是這樣子,沒有一天停的。「生」是這樣,「死」了並不是沒有事了,還是會再來。因此可以說是沒大差別。

但是,如果生時你能得到解脫,也幫助別人得解脫,那麼即使你後來離開了這肉體,後來的人還是有許多會得到你的好處——你就是死了,還跟生的是一樣。如果你生時只是為自己,就和已死了一樣——世上不多你一個,也不少你一個。

至於死的時候,你問說要把握什麼?這就要看你修到的程度。如果你修得很高,能夠進入「法界大定」,能夠證到「法身光明」,那麼你要注意的——因為死是一個過程,你會慢慢地覺得身體的行動、溫度、感覺,慢慢地沒有,進入一片月光,轉成紅光,然後是漆黑,然後是光明出現。這光明出現時,你若有定力的、修過這種的,你要是能夠定在那光明裡,那時你可能證到佛的「法身」了。這個我們一般都做不到。

以我們這樣,又有世間的事業、家庭,每天只有一點時間念一念佛號,這樣子到時候你最好只注意佛號;為什麼呢?你這樣子做,是將自己交給阿彌陀佛,那祂很容易接引你。你自己多其他念頭,把持不住佛號的話,可能隨業又要輪迴去了。所謂「注意佛號」,就是把自己交出去;忘己的時候,就容易融入佛、菩薩的一體中。

問七:我們時常聽人說,「念佛」會達到所謂「念佛三昧」,還有所謂「實相念佛」;請林博士解釋。

答:「念佛三昧」,「三昧」應該是「正定」的意思。「念佛三昧」,淺一點講,是念佛能定在佛號上,真正是「一心不亂」;這樣子就是「念佛三昧」了。不過,你若懂得佛、菩薩終究的道理,這個「一心不亂」是甚至達到主、客的對立都打消了;那樣子「一心」,就是「一切一體」,趨入佛的法身。所謂「實相念佛」是要達到上述「一切一體」這一步,這才叫「實相念佛」。在這之前都是有主、客之分,不能達到「實相念佛」。達到的時候,也沒有誰念佛,只是一個佛號,沒有能念、所念。「一念佛號」就是一切,一切就只是那一念。我這樣講,不是說只照理論講,而是說要證入那樣。這些很難,應該先從比較淺的——先定在佛號上,基本的先做到。

問八:林博士,剛才說,好像我們念佛念到比如說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去,或者說什麼神識離開。請博士開示,這些說法會不會引人以為有某一種東西,好像靈魂、什麼,跟外道說的差不多相似的一種東西,是實在有的,被引導去阿彌陀佛那兒,實實在在是有神識或靈魂這種東西去。依佛教義理說呢,我們講「緣起法」,並沒有講所謂「神識」類的東西。

答:完全依照「無我」的理論來講,你說沒有,當然誰也不能說你錯。可惜一般人不能瞭解「無我」是什麼意思。徹底講「無我」,則「無能修,無可修,無佛可成」,佛也是假名;那你要一般人怎麼辦?除非你已證入「無我」,在還未證入「無我」之前,到底這些可不可以講?未證「無我」前,其實有「我執」,所以這樣講。佛、菩薩說法是「應機方便」說法,祂如果堅持「無我」,那就根本不用說法了。哪一個法沒有分別?眾生聽來,哪一個不是當做有「我」在講?佛、菩薩真正解脫,祂是能行方便,能夠自在。祂不妨講成你一時誤會都沒有關係,而是要看是對誰在講。你對三歲的講,你能講些什麼「空性」?你說這樣不對,不能夠講,那你對小孩就不必教了,那就死在那裡了;不是這樣子的。而是先教你唱歌、讀書、寫字,到小學畢業,我再教什麼;一步一步來。

祂那個是「無限」的做法——你到哪裡,我方才教到那裡,到最後再講究竟的道理。現在你從「無我」的立場提出這些問題,在我看,是還沒有通達「無我」的意思,離真正證到也還是有一個距離。我們學佛是要能活轉,不要被那些理論綁住了。若說只有佛法那套高深理論能講,那麼這些芸芸眾生,你怎麼渡?你就不能幫助他。所以你遇到人的時候,非要看他情況講不可,權宜的說法都沒有關係——他不做事比做壞事好呀,做好事比不做事好呀,肯念佛比不念好呀;有種種層次。你一步一步來嘛,看情況做。我們人就只能這樣,碰到的時候,看情況處理,其他你也沒辦法。

問九:林博士,我想到的這個問題是有些爭論性,過去也有人提到,那就是「帶業」能不能往生?

答:基本上,整個佛法講、實修上講,都是講說宿業要清,修習淨業才是往生的原因。那為什麼會發生「帶業往生」這個問題呢?因為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在第十六觀下品下生那裡,講到有些做了壞事,很壞的,甚至壞到在《佛說無量壽經》裡說是不能往生的,是「五逆、十惡」不能往生的,到這裡卻又說那些人若是臨終能夠至誠十念稱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又准他往生極樂了。那是強調說,那麼壞蛋的,佛、菩薩慈悲還是接引他們,慢慢地教化他們。後來的人簡單講這件事,就說「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」。他們的惡業雖這麼重,仰賴佛的力量,還是去了。那麼,就開始有些誤解了,這樣是不是連惡業也帶去了。

而且經文說,這些人去到那裡,過了多久蓮花開了,佛才對他說「實相」的道理,然後才罪淨。因此有人就說,可見「有罪、有業」;那麼誤會更加深了。其實你要想想看,惡業要是可以帶到淨土去,那麼淨土變成一個什麼地方呢?照理講,什麼是「輪迴」?什麼是「解脫」?差別在哪裡?那是說,這邊有業,所以有輪迴;那邊因為是超脫一切,所以是「淨土」,不再輪迴。至於罪淨,是指不明「實相」的疑惑之罪,而不是一般造業之罪。那他們就說,因為帶去的是業力呀,或是業種呀。如果這樣講的話,佛、菩薩若只有收一個壞蛋,只有他一個傢伙,那他沒有機會搗蛋。可是佛、菩薩從無量劫來,不曉得救了多少人去,那這些壞蛋全在那裡,會不會結黨?會不會起來造反呀?都成了問題。

最主要的問題:第一點是不合「因果律」,使「輪迴」跟「淨土」的區別被打掉了。第二點是我們看整個經的精神,在《觀經》裡面,在許多觀的後面都強調可以消除多生多劫的罪業,又說在念念佛號中,除八十億劫或無量劫的生死之罪——都是說佛的力量那麼大,你要是能夠至心念佛,可以消那麼多的業。在這樣的教示下,你為什麼強調說佛力沒有辦法消一輩子的業?豈不是與全經的精神不合?第三點特別是到了最後,佛宣示經名的地方,祂說這部經有兩個名字,頭一個是《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》,另一個名字叫《淨除業障,生諸佛前》;可見整個精神是消業,然後往生。第四點是以「消業往生」為口號,鼓勵人家,亳無弊病。如果用「帶業往生」,人家會想,「我是否這個業也可帶,那個業也可帶?」就很難守戒。你要是跟他說「消業往生」,強調的是佛、菩薩的力量可以替你消,所以過去多重的業都沒有關係,只要誠心悔改,仰賴佛佑,都有往生的希望;而不會鼓勵「可以帶這個業,又可以帶那個業」。我是覺得講「消業往生」較妥當,這種精神與我們修行也比較合。

問十:我的問題是,我很健忘;看書也好,跟朋友講重要事情也好,常常都是今天講,明天就忘記了。這樣對念佛會不會有幫助?會不會有阻礙?以後我往生時,會不會連佛號也忘記了?阿彌陀佛!

答:頭一點,「健忘」是每個人遲早免不了;年紀越大,健忘就越嚴重;因為健忘,很多煩惱都記不起來,應該恭喜你!(眾笑)至於說會不會影響念佛;你不用擔心,因為你念這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跟下一聲「阿彌陀佛」,那是新的一聲;過去一聲忘掉沒有關係。特別是對你將來往生,絕對不會影響;為什麼?往生這件事不是靠臨時騙一下成功,主要是靠你這一輩子平時的努力修法,誠實修行。你現在每天放進銀行的,那可能會倒閉;你放在佛那裡的,祂不會欺騙你,你現在放的都絕對在。你到時就是忘了,因為你已經積夠多了,當然會得往生;不用擔心的啦。

問十一:若一個人很精進念佛,他的業報反倒現得越快;我見過很多這種例子。想請您給我解釋一下。

答:這個為什麼這樣?先不要講到「業障」來;甚至有的人會覺得,還未念佛,那麼多煩惱,現在越念佛,煩惱越多。這並不是說你原來沒有煩惱,而是原來煩惱太多,你只能看到幾個,其他的你看不到;現在你想要安靜下來,你才全部看到。那是煩惱本來有那麼多,你只是沒有看到而已。現在你慢慢看到全貌,不用慌;只要繼續念佛、修行,以後它慢慢會消掉——你不要去管它,專心念佛就是了。

至於說業障反倒現前;為什麼?「念佛」是替你消業障;怎麼消法?有時是大的變小,小的變沒有。那你有些大的,你現在碰到這些小的可以更快抵消。所以,修行遇到一些障難,你要懂得這樣想。這並不是迷信,因為這跟整個做人的道理是合的。比如你生病吃藥,有一點不舒服,你就不吃了,那就治不好;還是要繼續吃下去,才看得到最後的結果。我們有走了一些修行的路的人敢跟你說,修行不會吃虧的。

問十二:念經、念佛號、念咒這三種,是否可以參在一起念?還是要專選一種來念?

答:這三種,從修行來講,基本上是同類的——就是念誦。為什麼要修「念誦」?因為人是這樣的;佛不是講「一切一體」嗎?其實身跟心是互相影響的。身體不好時,人容易脾氣壞;身體好時,心情上也好一點。同理,同樣地做這一個事情,心裡不快樂,就覺得比較累;心裡快樂時,你做很多也不覺得累——身、心互相影響。另一方面,心跟氣也是一體兩面,互相影響。你心定下來呢,你的呼吸便很平、很順、很細。你如果心在亂時,氣也是很粗、很促。所以,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要如何調理?你在那裡念誦的時候,也調心,也調氣。而且我們人的行為,根本上是在心念,所以你使心念純潔的話,你整個人會慢慢改過來。我的回答是讓你瞭解它們是同一類的修法。

再來,要說如何決定修哪種。我的建議是,已經念慣什麼,就念什麼。念咒跟念佛號比較相近,這麼短短一句;念長咒其實也是可以。往往咒子沒有意義。「阿彌陀佛」雖有意義,念久了,也不會去想它。至於念經,經再短,如〈心經〉、《阿彌陀經》,也是有它的意思。念經的話,當然你懂它的道理是最好;要是你不懂,也可以持誦,做為一種功夫,等於持念一個長咒。你要是以念經為功夫的話,念到久了,慢慢你念的功夫會純粹。純粹的時候會怎樣呢?那些意思會不見了。你正在念時,你沒去想它的意思;你念到這個字,就只是這個字。到那個境界的時候,經、咒、佛號全是一樣的。

這些最主要是功夫深淺;已經做慣某種功課的人,你不用改——已經念慣了什麼,就繼續修什麼。你若是平常念很多種咒、佛號或經的人,我勸你選其中一個做為主修的;你平常無事就專門念那個,做定課時也是那個念最多;其他的念一點結緣就可以了。你若不分清什麼是主修、什麼是副修,你要想說將來你要在甚麼情況應用。你也可能突然一個意外要應用,或是病苦很弱的時候要用,或是將來死的時候要用;你在那些時候要用得上,你平常就要習慣專精一個才好。如果你還沒有習慣念哪一個,就選一個簡單的就好了。比方說,「阿彌陀佛」。

問十三:我這問題是有關到因果、業力。若說前因後果,我們看不到;我們講現因現果。比如說現在有一個乞丐,來到我們家,看到桌上有錢,他隨手拿了十塊錢;我們看到喊捉,警察捉去,可能坐牢。同樣一件事,偷的人不是乞丐,他是一個議員或部長,來拜訪我們,看到桌上有錢,就順手拿了放進袋子;我們可能不會去報警,也可能不會去對付他,只是在心裡想:做到部長,也要拿人家的錢。這同樣的因,受的果卻不同;道理在哪裡?

答:這是因你自己的見解而有不同的結果。若要解釋到他那一邊的話,就是說他們跟你的因緣不同的結果——有的你要追根到底,有的你就不願;這是兩方面互相都有關的。

問十四:那麼,如果講前因後果,雖然我們看不到,同樣的一個「因」,在不同的人所產生的「果」,會一樣嗎?

答:不一定;因為「因」還要有「緣」。「因」是主要的發心——他的行為基本上是怎樣,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下,就可能有不同的結果。

問十五:在家居士早課可以持〈楞嚴咒〉嗎?

答:可以,很好。

問十六:我差不多每夜都有看你這本書《勸念佛》,連續看了十多天。看到書後有註明:「歡迎翻印流通,但請先徵得林博士的同意」;這是什麼意思?

答:如果有人要印這本書來送給別人看,我當然歡迎,但是希望他先告訴我一下。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因為現在有很多人也說是在弘法,但其中有些不是很正派。要是他隨便拿我的書去,別人不知道,以為我也是贊同他的,就不好。所以我這樣寫是防那一類的,所以要先得我的同意。其實也有人未得同意,就印陳上師和我的作品在賣錢,我也不曾去告他們。我只是表明我的立場。他沒有得到我的同意就做,是他的事;我只是要便於說明,這些人的行為和我沒有關係。我被冤枉是小事,就怕把大眾誤導了。

問十七:那麼,你剛才所說的「無我」,又怎麼解釋?

答:這個跟「有我、無我」沒有關係;這樣做只是怕別人受害。正因為「無我利他」,所以要這樣做。你的想法以為「無我」的話,就是我什麼事都不能做;這是你的誤解了。那佛法還分內道、外道;難道佛法是主張「有我」的嗎?

問十八:密宗的「即生成佛」和淨土宗的「念佛往生」,有什麼分別?

答:「念佛」基本上追求的是說,到死的時候,雖然沒有靠自身的力量證到「解脫、成佛」,可是依靠對阿彌陀佛的信賴,加上阿彌陀佛的慈悲和力量,又因為我們有修行,信念、願望都很堅定,這幾樣因素配合的結果,至少可以超脫輪迴,得以往生淨土。這樣並不表示已經「成佛」;到了淨土,還得再修。至於密宗的「即生成佛」,又分兩種。一種是「即生成佛」,是指這一生;不一定是在活著時成佛,因為一生包括投胎、到死;死的過程之後,還沒再投胎之前,這一段時間叫「中陰」,也還包括在「一生」之內。這樣講的話,你如果到了「中陰身」的時候才成佛,也還算是「即生成佛」——在這一生成佛。另一種是「即身成佛」,就是說在活著的時候,就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,活著就成佛了。那麼,這裡面又有高下;密宗認為最高的果位應是這個肉身修煉的結果,能化成虹光——化成虹光並不是消失了,而是能夠去來自在、隱顯自在。

 

吉祥圓滿

 

二○一五年三月十二日修訂
養和齋      於加州

 


[Home][Back to list][Chinese versions only]